前言:有一句话调侃喜爱鸡汤文章的人: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估计满腹财经金融理论知识的人最怕别人问到怎么快速赚钱,哪个行当赚钱,怎么买房赚钱,甚至什么价位买哪只股票赚钱了。如果掌握了赚钱的终南捷径,那不早就财务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了,干嘛还在研究财经金融呢(除非研究财经金融就是要追求的理想生活)?
是的,把财经金融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财富收益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使懂得了做人道理,还得亲自实践,并建立自己的三观体系,或许才能较圆满的过完这一生。
赚钱和财富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天时、地利、人和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掌握一些财经金融知识,不一定能赚到钱,但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1理论转化成钱,隔着一定的距离
理论知识有些曲高和寡,听起来高大上、逼格高,但一般人较难理解、不接地气,感觉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远不如具体指名道姓的容易理解,如“通过税费进行收入的二次调节分配,缓解贫富分化”就不如“向富人多收税,把收上来的钱发给穷人”来得直接。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体、用、术的问题,所谓体是理论核心,是基础知识,是亘古不变的原理;用是根据体的理论知识发展出的具体运用,是把理论落地;而术就是具体的操作实施了。
能量守恒定律就是体,由它可以推论出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但不会丢失,于是就有了势能转换成动能、动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再转换成其他各种能量(动能/热能/风能等),这即是水电的原理,而电机的生产/原材料的采购/工人的招募/推广销售等就属于术。
可在这三个环节只有“用”和“术”赚钱了,虽然它们都来自于“体”,可发现“体”的人没赚到一毛钱的收益,反倒是发电厂/电机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人/销售业务员等赚得脑满肥肠。
于是你也就理解了,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坐在书房里,冥思苦想了一辈子,殚精竭虑、皓首穷经,但却穷了一辈子,因为他们一直在研究“体”,压根就没沾边“用”和“术”。
同理,财经金融知识就类似于“体”,要想把它转换成财富就得多接触“用”和“术”,即多实践——炒股、买房、实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民间借贷……不能把理论束之高阁,为了研究而研究,一味的空谈理论知识,而要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升华理论,形成互动的反馈循环,这是最理想的“有了财经金融知识就赚钱的模型”。
可现实远非如此,估计你大致也猜出来了,理论学习较为容易,可实践却千变万化,并且是有门槛的。
2除了理论,实践并优化自身条件
有理论知识的人不少,可是在实操阶段却绊了个跟头——炒股得有本金吧、买房得有首付款且征信良好还要有月供能力吧、实业投资得有筹资/招人/管理/销售的能力吧、民间借贷除了本金还得有风险把控的本事吧……所以,光有财经金融的理论知识确实不能保证一定赚到钱呵。
所以,除了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完善“用”和“术”,优化自身的投资条件,并夯实自己的投资基础——努力工作积累自己的首笔投资资本、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方便以后的银行贷款、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潜在投资机会、积累人脉应对紧急关头的不时之需、预备好筹资渠道在必要时能提供现金流……所有这些未雨绸缪都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添加完备,财富的增长是一个人全部资源要素的组合发力,其增长的高度取决于最短那个木板的长度。
稳妥的财富增长方式是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寻找潜在的机会(以工作为圆心,上下游四处延伸),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降低磨合和认知的成本。关于进入陌生领域,要有本金亏损的谨慎心理准备,因此应让投资金额在自己风险承受范围之内,哪怕失败,就当是积累经验学习了,努力保留东山再起的机会。
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知识/经验/眼界/资本/判断),财富的增长同样有很大区别,媒体上追捧的致富方式不一定就适合自己(通俗的话就是“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条件(风险承受能力/把握管控能力等)慢慢摸索。
但对于那些本身无甚积累(资金/人脉/经验等)的人来说,还是建议可以适当冒进一些,因为这些人本身一无所有,更需要逆袭的机会(成功则翻身,不成跟之前一样)。
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只是做到了尽人事,接下来就是听天命——等风来。
3当万事俱备后,你只需要等风来
你要明白一个道理:资产泡沫的泛起和财富机会的降临带有极强的偶然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也别指望别人给你明确一条财富的康庄大道。
什么时候有风,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风力多大能吹多久,几乎没人能预测,随着信息传播的疾速而带来的正反馈机制,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呼啸而至戛然而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判断正确与否会影响到结果,财富的差距即来源于此,财经金融知识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做好自己的事,静静的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