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口闭口“挣大钱”的都是些什么人
最近宁波北仑区压身份证私人贷五万-当天放款-不成功不收费,平均一年才看一回电视剧的我开始追剧了——就是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同步热播的《鸡毛飞上天》。当然宁波北仑区压身份证私人贷五万-当天放款-不成功不收费,我在这里想谈的不是男女主角,而是配角陈大光。陈大光为了多赚钱,为了证明自己“有本事”而不惜过河拆桥出卖跟自己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兄弟陈江河,他那愚昧的财富观和不体面的发财手段,真是让人汗颜。
陈大光好吹牛,张口闭口就是“我哥们儿”“关系硬”,这不是装逼,而是无知,你连个苍蝇都算不上,那些老虎怎么可能跟你是哥门儿呢宁波北仑区压身份证私人贷五万-当天放款-不成功不收费? 吹牛,是因为爱面子,为了不输阵仗。而爱面子,则是因骨子里深深的自卑——他老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
就是这么一个一点本事都没有的年轻人,居然还张口闭口就是“挣大钱”“大买卖”,真是跟他爸陈金土一个德性。从陈大光早年张口闭口“挣大钱”“大买卖”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断定宁波北仑区压身份证私人贷五万-当天放款-不成功不收费:“这家伙日后必将一事无成。”果然,后面的剧情,印证了我的猜测。
我为什么会断定“挣大钱=一事无成”呢?因为,挣大钱,就是要搞暴利生意,但实际上,暴利这种事情是跟我们普通人没有任何瓜葛的,除非你去贩毒、买“保健食品”(卖健品的为了让受害人放松警惕,一般都会把产品说成“保健食品”),或运气好炒股大赚了一把。真正靠谱的暴利生意,是你去创办或投资一个阿里巴巴、京东、facebook或滴滴打车这样的公司;但阿里巴巴和滴滴打车这种生意之所以能产生暴利,并不是因为它的创始人或投资人有很强烈的赚钱欲望,而是因为它们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马云还是扎克伯格,这些有能力获得超级暴利的人,绝不会天天把“大买卖”“挣大钱”挂在嘴上,他们甚至也很少有这种念头。因为,他们做阿里巴巴或facebook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挣大钱”,而是为了创造价值,或者,干脆是为了“好玩”。也就是说,理想或情怀才是目的,赚钱,仅仅只是一个“顺带”出来的结果而已。
这就叫“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二.你以为,“财务自由”就等于轻松睡大觉?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越来越讨厌“挣大钱”这个词了,不仅讨厌“挣大钱”,而且还讨厌“财务自由”。因为,很多做微商的和做P2P的来找我投放广告的时候,文案里打的主题就是“挣大钱”和“财务自由”;放在线下的话,传销组织在给团队员工洗脑的时候,打的概念也常常是“挣大钱”。
这些宣传口号很low,自然不必说。我疑惑的是,那些幻想着财务自由的人,脑子里究竟想的啥?智慧一点的人,是打算财务自由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读书、旅行或做公益,对这种人,我真诚地支持他们早日实现财务自由;但还有一些人,他们追求财务自由的目的就是“以后再也不用工作了”,他们挣大钱的目的是以后可以整天睡大觉、吃喝玩乐,并且还是比较低级的吃喝玩乐。
我之前在《财务自由之后,你打算去干啥》一文中提出一个观点:穷人和富人,在花钱的能力上是不平等的。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富裕起来的人,往往在赚钱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也学会了花钱的本领和艺术;而没有经过踏实奋斗,只是通过一笔“大买卖”“挣了大钱”的人,往往是智慧并没有随着财富同步增长,因而,他们十有八九还不会以体面的方式来支配这笔横财。
对后一种人来说,突然发一笔横财,就肯定是一个笑话,甚至是一场灾难——因为,除了炫富和包二奶之外,他们还没学会以更高级的方式支配财富。 对这样的人,还是财务“不自由”要更好一些。
王思聪他爸早就财务自由了,可他每天的睡觉时间才几个小时啊?不仅如此,我认识的那些有钱人,每天都时间排得很满,在忙着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情。有钱人都这么拼,一帮尚未脱贫的人却意淫着财务自由之后整天睡大觉,你们好意思吗?
三.能轮到你的暴利,肯定都是骗子
这几天,山东聊城的“辱母案”掀起了轩然大波,三四线城市的高利贷问题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也有文章说,高利贷,其实就是很多三四线城市的“运行逻辑”。我知道,会有不少人说这种观点偏激,但是,我依然同意这个“偏激的”观点。
高利贷盛行的三四线城市,必然同时也是P2P和非法集资等互联网金融猖獗的城市。因为,互联网金融跟高利贷满足的是同样的需求;并且,做互联网金融的人,跟在高利贷上投钱的人,都有同样的动机——赚大钱。
良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当然有不少,但是,恶性的似乎更多。有数据显示,自2015年底以来,“出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超过1800家,只是真正立案的并不多;立案的少,就意味着,受害人的损失无法追回。所以,别迷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挣大钱了。
在具体实践中,互联网金融往往以传销的方式进行。互联网金融传销跟微商一样,金字塔顶尖的人确实能够“挣大钱”“挣快钱”,但最底层的成员呢?恐怕就只有上当受骗,货(债)压在手里消化不掉的份儿了吧?
很多玩互联网金融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前几年政府会放任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
因为,这几年,银行的坏账率越来越高了,银行不敢向那些有信用污点或没有抵押物的人放款了,但这些人又需要钱啊,怎么办呢?这就有了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鼓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从一开始就是有隐患的,因为它的借款人是一群比银行客户更不靠谱的人。(我承认,这个说法有点极端,冤枉了一些在传统信贷渠道下受歧视的优质客户,但本质上没有错。)
那些信口开河承诺很高回报率并打包票“稳赚不赔”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比股市更加不安全。股市虽然风险大,但别人故意宰你的概率并不高;可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就不一定了,他们就是有预谋有计划地骗你的钱。郎咸平、吴晓波这种顶尖级聪明,并且整日混在财经圈子里的人,都说自己不炒股,可一群缺乏基本金融常识的普通老百姓,却在玩比股票更加不安全的互联网金融,是不是胆子也太大了点?
《鸡毛飞上天》里面,陈金水有个观点:一分钱撑死人,一毛钱饿死人。我在现实中看到的就是,很多一直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一些薄利的小买卖的人,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已经积累起可观的财富;而那些总是想着投机取巧“挣大钱”的人,却过得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身陷牢狱之灾。在我们村,有一家亲兄弟两个,就因为选择的不同,命运出现了很大差别。
春节回家,听我堂弟说,我们那边(甘肃农村)也有不少人在玩互联网金融。我堂弟现在也缺钱,想试一把,我毫不留情面地对他说:不要贪婪。我们普通人,永远不要想着去追求暴利,因为,有技术含量的暴利,都轮不到我们这个层次的人;能轮到你的暴利,肯定都是骗子宁波北仑区压身份证私人贷五万-当天放款-不成功不收费!
四.踏实,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前天晚上,粉条儿跟我说:“我们以后的孩子,要是能把你的优点都继承了就太好了。”我问她:“继承我哪些优点?”
“你皮肤好、鼻梁高,耳垂也好看......”她还没有说完,我就有点不耐烦了,我心里想:“你怎么这么肤浅啊,我的优点那么多,你为啥只看到这些最不重要的东西呢?”
正当我鄙视她的时候,她终于说到了我的下一个优点:踏实和智慧。对,我最希望孩子继承的,就是这个。但我认为粉条儿的表述不准确,就纠正道:其实,只要能继承我做事的踏实和专注,智慧自然而然就有了。
对,我就是这么不谦虚。如果你说我智商高或有才华,我非但不同意,而且还会鄙视你缺乏判断力,但你如果是说我“踏实”,那我觉得自己受之无愧。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踏实”是个贬义词,当别人说我踏实的时候,我很受伤。因为,我理解成踏实就是“你很笨,但你用态度的端正弥补了能力的不足”的意思。但这么多年过去,我渐渐承认了,踏实,就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踏实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特别受人欢迎的品质,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绝大多数——都是不踏实的。
不踏实的具体表现就是,做事高不成低不就,明明是做着一个自己无法胜任的事情,却还总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你问他,做什么事情才不算大材小用,他根本答不上来。
2004年暑假,我在学校的左岸书店当收银员,一小时8快钱,书店是私人的,但由于书店老板和学校的某种协议,工资是由学校支付的,我和几个同学轮班。有个周末,连续两天,预先安排的同学都没有到岗,书店老板娘被迫亲自上阵当收银员。于是,老板娘非常非常生气,她在当天的收银员一栏写上了“苏清涛”三个字。其实,她就是想让学校把那个旷工的同学省下的工资发给我,让我“领空饷”。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负责老师也做主让我领了两天的空饷。这两笔空饷,加起来400多块钱。
虽然,领空饷这个事情也不光彩。但是,我这么一个“没背景”的人,为什么里面的老师愿意让我领空饷?当然不是出于对我这个贫困生的同情——其他参加勤工俭学的同学,差不多都跟我一样穷;那为什么空饷这种“福利”给了我而没有给别人呢?因为,无论是书店的老板娘还是图书馆的老师,都说我平时“做事踏实”。
我刚毕业的那几年做保险、在制造业的生产线上学习、在仓库包装打包,我的很多同事都觉得一个“高材生”做这种事大材小用了,但我自己就没有这种念头。
我属于那种习惯于闷声做事的人(毕业十年来,我上班时都戴着耳机,因为我不想听别人闲聊),不喜欢跟别人比个这比个那。直到现在,还有朋友问我:你有没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我说:从来没有。我从来只恨自己没才。
春节后换工作的时候,接触了7家,拿到了6个offer。回想起当年的每次简历投出去都石沉大海,如今总算是“雪耻”了。粉条儿说:比你有才的人很多,但像你这么踏实的,肯一个脚步一个脚印前进的人,实在太少了。
这些年,我每次换工作都顺便换行业,但每次都毫无压力。“我在一个行业干一年,顶得上别人干三年。” 我觉得这是在吹牛,但粉条儿却觉得这是实事求是。
我曾经吹过的另外一个牛逼是:“当年追不上的人,现在我都看不上了。因为,我进步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虽然这话会让很多人不爽,但我就是有这个底气,因为我踏实。
五.能力在前,欲望在后
有一次,跟粉条儿聊“焦虑”的话题,我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焦虑,就是因为欲望超过了能力。比如,想要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想睡自己根本就配不上的人。
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欲望在先、能力在后,在还不具备那个能力的时候,欲望就产生了。在欲望形成后,人们往往会通过努力来提高能力,但问题是,能力的成长速度往往比不上欲望的膨胀速度;因此,焦虑便很难消除。
我之所以很少有焦虑感,便是因为我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缺少欲望。比如,我就对汽车就毫无兴趣。直到现在,把各种品牌的汽车放到一起,把logo拿掉,我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我也不觉得不知道这些就有多丢人。因为,它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除去欲望乏弱外,与大多数人的“欲望在先、能力在后”不同的是,我一般是,等能力提高了,再会产生与这个能力相匹配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只需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然后,再产生相应的欲望。
因为欲望和能力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所以,一方面,我既不会安于现状、不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耻,另一方面,我也不会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欲望而焦虑。
先说说学业:
现在的孩子,哪怕还在上幼儿园,就已经把未来目标锁定为清华北大。但我,直到小学阶段,还以为全中国就只有两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庆阳师专。我也没有要“考个好大学”这种目标,除了踏踏实实地啃教科书,别的事我都不想。大概是到了高三,我才直到,复旦“原来在上海”。可见,这种无知的状态,为我免去了太多的焦虑。
因为高二之后的成绩太好,所以,我有了不该有的梦想,这导致我在高考落榜后极度失落。幸好,在复读的那一年,我的预期降低了,大概是中国政法这种就可以了,后来,分数出来比较满意,就报高了一点。所以,复读这一年,因为目标低,我没有什么焦虑。
再说说职业:
虽然,我现在一直自称是个“把写作当性生活的人”,但事实上,在早期,我从未产生过要以写作为生的愿望。我记得,大学毕业求职的时候,我毫无方向,有同学建议我去媒体,当时我说:我一个学文科的人,居然不会写东西,实在太丢人了。
后来,无意间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写作,当我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还受欢迎的时候,我才产生了跟这个能力相匹配的欲望:要是有一天能当个记者或编辑就好了。
于是,我一直不停地写啊写。这种先有能力再产生欲望的套路,决定了当我成功地从制造业跨行去做记者之后,觉得新工作很轻松,毫无压力。
再后面,从党报系统进入财经媒体,再到做跨境电商,都是先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再形成新目标的。所以,到后面,我从来未认真准备过面试,因为,面试就像拉家常一样轻松。
就连2015年出书,也完全是意外,因为,我想都不敢想。所以,出书这个事,我并没有付出什么焦虑。
接着聊聊房子:
初三暑假,中考结束之后,我在一个亲戚家泄露了自己未来的愿望:等以后挣钱了,我要在我们家的农田里给我爸妈盖两间房子(以前住的是窑洞)。但事实上,还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妈已经把家从村里搬到了镇上;我大学还没毕业,我妈已经在镇上盖了房子。前几年,她又自己当了一回“开发商”,盖了一些小产权房。
也就是说,我还没有开始奋斗,我妈已经把我的那些愿望都实现了。但假如我小时候的目标就是以后要“挣大钱”,要在大城市给我爸妈买一套房子的话,那我肯定到现在还处于焦虑中。
刚毕业那两年,当很多同学已经在谋划什么时候能买房子的时候,我的理想还是“有朝一日能交得起房租就好了”。至于在2012年买第一套房子,也完全超出我的预料:
2011年底,我在镇江工作,有一次去昆山花桥出差,看见路边广告牌上的信息“首付5万起”,当时,我所有的积蓄不到3万,于是,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小目标”——再奋斗一年,攒够5万块,先买个小单间。 至于“首付5万”的信息是否真实,以及一年后房价会不会涨,这些我都没有考虑。 这是第一次有了买一套房子的打算。
2012年春节后,我向好几个朋友打招呼:年底要买个小房子,给我准备一点钱。后来实际首付付了14万,那完全是计划外的,而非我一开始就追求的目标。
至于后来把房子换到杭州,对我来说,完全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欲望,而是我在经过前几年一步一步积累,收入增加后才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所以,后面再换房子的时候,没有经过任何焦虑。相反,倘若是我在几年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目标,那肯定会非常焦虑。
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个刚毕业不久的朋友说:如果你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并且你还能一直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步地干,那么,收入的增长,永远会超出你的预期!但千万别去盲目追逐暴利。
最后,再聊聊爱情和婚姻:
我曾经对粉条儿说:如果没有写作,我可能是一个哪怕去相亲也没有人要的人。
实际上,在通过写作炒作成一个大V之前,我对爱情和婚姻是没有啥奢望的。正因为如此,我没有别的单身狗那么多的焦虑,这样,我就能静下心来读书和写作了。
写着写着,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把VIP读者发展成老婆了,我就喊了一句“粉丝三千,我只娶一粉条儿”,于是,这事就这么成了。老实讲,我在追求她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挫折,但在她出现之前,却没有太多焦虑。
但倘若我是先树立奋斗目标再奋斗的话,就肯定会很失落。
关于做人,我一直讲,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六.给孩子的“负面清单”
前天,一同学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听爸妈的话,然后呢? 然后,你讨厌自己。”我在评论中是这样写的:越听话,越平庸,父母越满意;然后,你自己越恨父母。
同学回复我说:可怕的是,自己以后还继续期待孩子。
我想,一个人如果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没太多遗憾,那他就不会再给孩子施加压力了。就我本人而言,我不会对孩子说“希望你成为怎样的人”,但我会给ta列一个“负面清单”,即“你不能成为怎样的人”。
这个负面清单是:1. 不鼓励进入官场;2. 不能成为不读书的人 ,因为,不读书的话,就很容易在判断力和品味上出大问题,进而容易与傻X搅和在一起;3.不能成为物质欲过强的人,不能张口闭口就要“挣大钱”。
苏清涛新书
《恋爱真相:最好的爱情,是彼此高攀》
天猫文轩(明信片版)京东(签名版)
天猫博库 当当 亚马逊火热预售中
即可进入购买
转载请务必保持正文的完整性并注明以下信息
作者:苏清涛
新书
《恋爱真相:最好的爱情 是彼此高攀》
《如果你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 有路就好》
京东、亚马逊、当当热卖中ing
出处:扯淡不二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艺窝疯核心成员
忠于好奇 1984年出生
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尽管我毫无艺术细胞,但我自己就是个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