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系列活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
体育展演展评系列活动浙江宁波奉化区个人办理借贷应急周转私人秒批可上门!,
日前在金华磐安举行。
此次活动是浙江省
乃至全国首次围绕传统
体育类非遗项目开展浙江宁波奉化区个人办理借贷应急周转私人秒批可上门!的集中展示浙江宁波奉化区个人办理借贷应急周转私人秒批可上门!,
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
共有“武林活拳”等26个项目入围展评,
“十八般武艺”等项目参加展演活动。
诸暨“草塔抖狮子”
和“赵家拳棒”两个项目参加。
两支队伍精彩的表演,
赢得评委和观众的交口称赞。
分别获得“薪传奖”、“最佳展演奖”。
“赵家拳棒”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
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
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
最终形成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
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草塔前店村特有的民间舞蹈,
草塔抖狮子是一种将民间舞蹈
与牵线技巧相结合的民间表演艺术。
《草塔抖狮子》分头部与身子两个部分,
彩笼上还有4只可爱小狮子,
顶端挂着一只绚丽而会转动的彩球。
该项目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滑查看全部项目图文详细介绍)
一、杭州拱墅区武林活拳
武林活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中的内、外家拳融合的拳种,是以锻炼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的拳术。武林活拳分为武林活拳武术体系、武林活拳系列拳、器械和活拳系列套路拳共三大系列。武林活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使内意、内气、内劲与外形、外气、外力相结合来进行锻炼和运用,集太极、形意、八卦掌以及罗汉神打、螳螂拳、八极拳以及各类器械等内、外家拳之精髓,由于武林活拳中的活拳系列套路以技击见长,且常用于特种和散打训练,所以又称为“综合拳”和“散拳”。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杭州西湖区西溪船拳
船拳在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戚继光抗倭部队和清朝水军的水兵,平常都是在船上操拳练武,遇到抢劫时则以武抗暴。民间的镖局镖师,在南北水道交流中,也都在船上活动,也经常发动群众在船上练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船拳。船拳没有特定的套路,采用的大多数是浙江南拳,以手为主,技巧性强,活动范围小,以适应狭小的船板,在其上活动并能稳操胜券。该拳先流行于船上,后流行到陆地。注重马上稳健,出手刚劲有力,多转体甩腰,达到进退灵活、攻防躲闪的技巧。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杭州余杭区十八般武艺
五常十八般武艺是一种集竞技性和艺术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武术,它将民间武术与民间灯舞相结合。明朝正德年间,官至尚书的明代名臣洪钟归隐五常,与民同乐。洪钟精擅兵法,熟悉阵法演练,归隐后在五常村民中传授兵器操练法,并根据传统兵器与当时劳作的农具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兵器。五常十八般武艺所用的兵器,在形制上与传统的18种兵器大相异趣,都是木制的,其中木制古兵器关公大刀镂空花纹的刀柄上刻有“道社庙众安坊,汉帅寿亭侯关”字样,印证了五常十八般古兵器系明朝洪钟所传,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该项目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杭州临安区十八般武艺
上田十八般武艺,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及各种流派的武术表演演变而成,集竞技、表演、观赏、健身于一体。据《钱氏家谱》记载,康熙年间,钱武肃王三十二世孙钱源,携家眷自富阳赔梢坞迁移至上田鱼坑里,创制了独特的十八般古兵器,并集各路武术精华编创了钱氏家属独特实用的操练法。经过三百多年传承与发展,上田十八般武艺表演形式不局限于十八般兵器和武术的表演,还与舞狮、人龙表演相结合。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建德市天罡拳
天罡拳是依据道家天罡北斗原理,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目的的古老武术拳种,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相传为初唐功臣李靖所创,李靖子嗣卜居建德传下天罡拳。它又称开门天罡拳,拳打卧虎之地,可以在一张八仙桌或小渔船上打完整个套路,一人守住大门,里外敌人均无法出入,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过之豪气。古代建德路窄地狭,多江流险滩,此拳讲究桥马功夫,注重下盘稳固,特别适合地域狭隘之地拼斗,比如舟船、楼梯等地,往往能起到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作用。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宁波鄞州区内家拳
内家拳,又称剑术,俗名鹅头颈拳。最初见载于清康熙八年(1669)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在宁波白云庄为奉化人《王征南墓志铭》载,因“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而成为有别于少林“外家”的独立武术流派。内家拳历来以张松溪的五字秘诀,阴阳十八法,十二归约为标准。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七、慈溪市水火流星
水火流星是一项体现力与美、速度与技巧的杂技节目,作为传统杂技源远流长,关于它的起源时间,研究者看法不一,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水火流星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水流星、两个火流星(又称火篮)和十个火流星;广义的除了包括狭义的部分(也就是杂技部分),还有武术部分,即用于日常练功的九节鞭、绳镖和流星锤。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乐清市南拳(乐清南拳)
在温州,颇具影响的传统体育首推南拳。温州南拳发源于民间,扎根发展在民间,历来是浙南地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乐清南拳作为温州南拳的重要一脉,据传始于明代,起源于福建少林寺,后从平阳流传入乐清,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乐清南拳的主要特征:步稳、拳刚、势烈。乐清南拳出拳猛而有势,起中股,入丹田,脱脊闭甲,变化多样。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桐乡市舞方天戟
大麻村民习武最为多见的为舞长兵器,如光明村柏树桥的舞方天戟、崇益村朱家角的舞画天戟、西南村沈家道地的舞钢叉和荒田河的舞大刀。方天戟、画天戟、钢叉、大刀等兵器虽然形状不一,名称不一,但它们的制作材料、长短、重量及表演动作基本类似,由此推断,它们极有可能师出同门,至今至少已百年以上。近年来,各村相继成立了方天戟、画天戟、钢叉、大刀表演队伍,表演人员老、中、青三代均有,以青年居多,常聚于一起操练,习武健身已蔚然成风。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嘉兴南湖区船拳(南湖船拳)
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是明清时期帮会组织之一的洪帮特有拳种。是形成流传于运河流域一种拳种。春秋战国至今,带有浓厚的水乡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江南船拳”伴随古运河穿越嘉兴的历史,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秉承传统、吸纳南拳北腿长处,成为嘉兴人民保家卫国、强身健体的独特武学文化。该项目于2011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一、诸暨市线狮(草塔抖狮子)
草塔抖狮子是草塔前店村特有的民间舞蹈,它是一种将民间舞蹈与牵线技巧相结合的民间表演艺术。《草塔抖狮子》分头部与身子两个部分,抖狮子道具骨架由优质白藤扎制,外饰以锦面丝毛,狮头造型富有民间门神画的装饰味。头部、腰部、尾部均有控制的牵线,与盛放彩狮的绘花描凤的彩笼相联,笼上设一长杆,高高挑出,彩笼上还有4只可爱的小狮子,顶端挂着一只绚丽而会转动的彩球。该项目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二、诸暨市赵家拳棒
赵家拳棒在历史的演变中,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不断完善,穷尽几十代武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三、金华金东区大成拳
大成拳源于心意拳,后称形意拳,其义是心通于意,而意在于心,心意通而自成形,形意相合拳自成,归属内家拳功法。原为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的家传拳法秘笈,至明末年间,山西人姬际可,在终南山结缘《岳武穆拳谱》,尽得岳家武学之精妙。后经清朝河北武学奇才王芗斋先生用毕生之精力探索拳学之真谛,融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武学之练功心法于一炉,博采众家之长而集大成,谓之大成拳,一时名震天下,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四、义乌市罗汉班
罗汉班,又称“叠罗汉”,是义乌一项集民间体育、武术、舞蹈、杂技、乐器为一体的大型传统表演艺术。罗汉班源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义乌招三千农民军,组建了义乌营(义乌兵),据史料记载罗汉班至清同治年间已非常盛行,全县有十几个罗汉班,每年重阳节就要举行赛事,类似戏班斗台。叠罗汉大多由一个村或一个族班来表演,一为逢年过节,寺庙开光,丰年庆岁求热闹渲染喜庆气氛;二为显示本村(族)团结齐心,炫耀力量使外人不敢欺辱。故常有三代同阵,四代同班的表演阵式。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五、永康市线狮(九狮图)
永康九狮图,不以人体动作舞狮为主体,而是运用特殊的道具,以人操纵纤绳,实现道具狮子运动的舞狮形式,所以又称“线狮”或“拉线狮子”。九狮图道具由狮架、九只金毛狮子和一个彩色绣球组成,用38根纤绳连接,由11人在狮架后拉动纤绳进行表演。该项目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六、磐安县迎大旗
“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是一项把高30余米,旗面大近600平方米的龙虎大旗,在一人指挥下,由上百人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把它在5分钟内竖起来的传统体育类项目,该项目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迎大旗最大的技术难度在于“竖”。36根拢耸竹, 8根旗索,分别在下粗上细高36米旗杆上固定好各自的着力点,在“竖”的过程中旗脚、拢耸竹和旗索各着力点的拉力和推力都要严格保持相等、均衡,稍有不均衡便会折断旗杆。“迎大旗”需要上百人高度统一协调,齐心协力,方可成功完成。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七、常山县猷辂拳
猷辂拳是常山县流传甚广的一种传统民间武术拳种。猷辂拳十分讲究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化,拳法干劲有力,大开大合,重拳少腿,刚柔相济,充分体现了南拳固有的特征,既有猛虎下山之威严,蛟龙出海之气势,又有攻防技艺之内涵,强身健体之功效。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八、普陀区舟山船拳
舟山船拳是渔民们根据渔船船舱空间、船只行驶、海洋环境等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传统体育类项目,具有极其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舟山船拳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刚劲遒健、神形合一、步势稳烈和躲闪灵活的特点,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上极重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的动作,进攻时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具有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是舟山地区特有的一种拳术,在中华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九、台州黄岩区南太极拳
南太极拳既有台州南拳重心较低、步伐稳健、手法多变、柔和敦厚、动作工整、发气催力、以力贯原、利于短打的特点;又有开活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的特点,并形成独具黄岩特色。南太极拳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简单易学,同时又不受场地、性别、年龄的限制,根据人们的生理特点与传统武术的有机结合,练习者能始终处于有氧代谢的运动中,身心愉悦的参与锻炼,对人的各项机能都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常年坚持练习,能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又能寓武术技击功能为一体。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天台县天台山易筋经
天台山易筋经为明代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整理传世的。“易”是改变的意思,“筋”指肌肉筋骨。修练《易筋经》通过“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使五脏六腑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达到洗髓易筋的效果,从而实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现将简单易行的天台山易筋经有八式:沐浴守中、铁牛犁地、海底归元、神象飞精、两仪融精、摘星望月、鼎力乾坤、归元丹田。习练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若一味执著于呼吸的深长细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使得习练者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一、天台县南拳(天台皇都南拳)
皇都南拳,又称“狮子拳”,它将民间的舞狮子、叠罗汉等融入到拳术表演中,并在拳术表演中配以锣鼓的伴奏,它已经从始初的单纯为了抗击元寇,逐渐发展成皇都村的一项传统的健身项目、民间表演项目。
皇都南拳主要包括徒手拳和武械拳两大类。徒手拳有:小洪拳、独脚蹾、五虎桩、雪山、西川、宋江拳、醉拳、罗汉拳、嫦娥拳、猴拳、拼犀、操手拼、梅花桩等。武械拳有棒、双刀、凳、扁担等。其拳术刚柔相济,气势如虹,重心低沉,步法稳固,发声催力,以力贯原,进退自如,手法多变;既有南拳的刚劲,又有民间的灵性。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二、丽水莲都区翻龙泉
翻龙泉由道士主持并表演,主要有祭祀仪式、唱求雨山歌和翻龙泉竹三项内容。活动依次包括:在庙内设祭、摆坛、启师、化军,请神翻龙泉竹、藏身吹声角,唱求雨山歌、点兵、插洲、行罡、操军捉龙,龙瓶给水、叫愿祈求圣告,“圣告”、“顺了”,即翻龙泉竹下,谢神,礼成收神像。翻龙泉的重头戏是杂技翻龙泉竹,由道士沿着两根竖着的毛竹一节一节往上翻,每翻一节除了表演吹牛角、唱求雨山歌外,还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如杆梢倒立、双手脱杆、独卧杆子、凌空翻身等,这些动作在求雨中都有不同的含义。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三、龙泉市凳花
菇民防身术有“扁担功”、“凳花”、“三步”、“五虎”、“七步”、“三秋拳”等多种套路。所用器具多为菇民家中随用即取的扁担、板凳、棍棒等。如“扁担功”中的扁担,两头无卯钉,遇敌时抽取迅速,光头硬木,也叫“光棍担”。“凳花”以板凳为器械,套路灵活,不断变幻宛若花朵而得名。“凳花”经历代菇民不断创新,从原来“三招半”演变成走“工”字形步法的二十六式套路,有刺、截、绞、挂、挡、点、劈、撩、缠等各种招数,是菇民防身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四、云和县八步洪拳
云和八步洪拳创建于十九世纪末期。创始人是辛亥革命志士双龙会首领之一的李春贤师傅。他曾先后师从擅长点穴术的安徽凤阳婆和精于拳脚功夫的南少林高僧陈德标,后来,李春贤师傅根据自己习武的经验,把各家功夫进行巧妙糅合,从而独创出八步洪拳。
八步洪拳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武术之精髓,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洪拳套路。共有48手108腿,八步花鼓拳、盘拳、对练4种拳术套路及八步连环棍、八步大刀、锏等各类器械套路,此外还有一套独特的点穴术,自成体系。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五、缙云县迎罗汉
迎罗汉是广泛流传于缙云县农村传统节日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节目,是一项集戏剧、武术、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朝开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迎罗汉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罗汉表演奔放与严谨、粗犷与细腻融为一体,既惊险又精彩。表演时,大家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体现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它对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乡土特色文化,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六、景宁畲族自治县问凳
问凳是一项畲族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当时的畲民身染疾病、家有灾难,以“问凳”的形式祈求神灵保佑,以期消灾驱邪、保全安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渐演变成为民间健身运动,而后成为畲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目前“问凳”项目更具有民族性、普及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健身性。深受广大群众青睐。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七、幻相金刚?头顶(特邀)
幻相金刚?头顶作品以佛家《金刚经》中“无相生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教义为依,在中国传统哲学理念论的引领下。舞台上演员用倒立动作来表现一切是非虚妄的人世万物浙江宁波奉化区个人办理借贷应急周转私人秒批可上门!!演员从单纯头倒立在梯子间的蹦跳解脱出来,改为以人体为依托,增加了脚上头顶跳、三节扛架头顶跳和对手技巧用脚抛接头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并在作品中融入祈福元素,用一幕幕充满仪式感的表演祈福国泰民安,百姓安康。
二十八、竹竿舞(特邀)
跳竹竿是畲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活动时分成两组,一组打竹竿,一组跳竹竿,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面对面盘腿坐下或蹲下,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四组平行竿,不断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时开时合,即可跳平行竿,也可以跳井字竿。还可随着节拍不断变换图形和方位,跳竹竿者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时而从各个方向进出,时而又全场绕圈跳。跳者伴随着音乐还可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表达了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本项目曾在浙江省第四、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展评,获得铜奖。
大诸暨真是太太厉害了,
全省总共二十六个项目,
光我们诸暨就占了两个,
转出去给诸暨加油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