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宁波北仑借2万马上到账私人放款,两万元借款立即到账的“套路贷”
机关算尽太聪明宁波北仑借2万马上到账私人放款,两万元借款立即到账,反害了卿卿性命。可惜宁波北仑借2万马上到账私人放款,两万元借款立即到账,这句话在犯罪嫌疑人尹某等的心中并没有什么触动。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尹某伙同公司员工冒充“金主”并通过俗称“套路贷”的方式,对受害人进行诈骗,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近日,黄浦公安经缜密侦查,一举侦破此案,抓获犯罪嫌疑人尹某等8人。
看似正常的民间借贷
2014年7月,沈女士因创办公司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建厂、研发和生产,需要借款人民币1000万元。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自称上海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非黄浦区)法人尹某。尹某一口答应可以提供融资服务,但是要分批借贷。急于用钱的沈女士当即与尹某签订了第一笔270余万的贷款合同(沈女士实际得到借款243万),合同期三个月,月息3%。同年8月,再次由尹某出资,尹某指使员工高某冒充金主与沈女士签订240余万元的借款合同,借期三个月,月息4%。虽然利息比银行高很多,但在急于用钱的沈女士看来,民间借贷就是这样的。正当沈女士为自己找到了金主而庆幸的时候,殊不知,她正一步步走进尹某设下的“套路”。
合同打包后的“增值”服务
三个月后,合同到期。但是,沈女士因资金紧张无法偿还债务。这时,尹某主动靠前,跨前一步为客户“排忧解难”。尹某提出,可以为沈女士介绍新的贷款人,只要把之前的两份合同“打包”,签订新的借款合同,就可以将之前的合同进行“平账”。在尹某的一翻忽悠之下,没有什么其他办法的沈女士只好同意了尹某的提议。同年11月,尹某指使自己的助理高某以 “平账”为由,将之前两份合同连本带息进行“打包”,与沈女士签订了新的总额近530万元的借款合同,后尹某又以计算复利为由,将合同金额抬高至570万元,借期四个月。
厨子、保安、服务员众演员齐登场
越来越觉得有利可图,尹某决定撒开了膀子干。之后,尹某又先后指使自己公司员工高某、打杂人员刘某、保安张某、厨师侯某、服务员顾某等冒充金主以“平账”等为名先后与沈女士签订借款合同。同时,尹某自己则作为借款担保人,并以沈女士无法偿还债务为由,逼迫沈女士每月支付其高达110万元的担保金。至此,经过几次合同“打包”后,合同金额连本带息加上担保金已经达到惊人的2800万元,利息也已上升到月息10%。而沈女士实际借到手的资金只有1400万元。2015年11月,尹某再次以为沈女士平账为由,与沈女士签下虚高的3395万元借款合同。这也是沈女士与尹某一伙签订的最后一个借款合同。
最后的“套路”
此后,尹某及其同伙开始向沈女士催还虚高债务。按照尹某等人的计算,至2016年9月借款金额连本带息加保证金已经累计近亿元。迫于压力,沈女士曾先后偿还近700万债务。此外,为将虚假合同“合法化”,尹某还通过第三方公证机构对相关合同进行确认,以期日后在催账或者打官司时获得法律的支持。2016年9月,尹某申请冻结沈女士公司账户。
法网恢恢,套路终有尽头
因尹某申请冻结账户,沈女士公司无法运转。忍无可忍的沈女士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2017年5月8日,沈女士到黄浦公安分局报案。接报后,黄浦公安给予高度重视,并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案件侦查工作。为了查清每一笔借款、还款的来龙去脉,专案组民警在我市多家银行反复走访、调阅转账记录,经过二个多月缜密侦查,终于在市局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通过查阅一尺多厚的转账凭证、“借款”合同等,最终理清了尹某等采取俗称“套路贷”方式,由尹某提供资金,高某制定虚假合同,徐某、顾某、刘某、张某等冒充金主,以多次虚假平账的方式诱骗被害人签订虚高借款合同,再由张某、侯某等人至被害人公司索要虚假债务的犯罪事实。2017年7月12日,在掌握大量证据的情况下,黄浦公安抓获以尹某为首的犯罪团伙8人。目前,以上8名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
(图文宁波北仑借2万马上到账私人放款,两万元借款立即到账:黄浦公安 编辑:宗哲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