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第一节 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一、宋
1、北宋的建立
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960年建立。陈桥兵变。978年灭掉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南唐(后主李煜),979年灭北汉,全国统一。
2、北宋的制度(史料宁波江东个人银主放款无需抵押面签合同一小时放款:见张著191、192——193页)
A:欲实现的目标:防弊
B:收权——原则之一。第一,稍夺其权。第二,制其钱谷。第三,收其精兵。
C:分权——原则之二。第一,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财政,长官三司使称为“计相”,机构称“计省”),以分军权和财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第二,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十五路,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宁波江东个人银主放款无需抵押面签合同一小时放款;监司(除安抚司外的三司合称);通判;十五第三,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第三,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工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把禁军两司(殿前司、侍卫司)分为三衙/三司,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D:重文轻武——原则之三。第一,收夺高级将领兵权;次一级将领用资望较浅之人,且加更调。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将领不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第二,大行募兵之法,招无赖为兵。第三,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3、结果和影响
史料一:
1、太宗尝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太宗淳化二年八月)
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选自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3、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选自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
史料二: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9,至和二年四月)
展开全文
二、辽
1、辽朝的建立
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都临潢,称上京。
2、辽朝的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胡汉分治: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
B:地方官,草原民族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汉人和渤海人设州县。
C:头下军州(斡鲁杂):由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从事农耕者,既向头下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亦须向政府交纳课税。
D:四时捺钵制。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
E:世选与科举制并行,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仅针对汉人,前者包括契丹贵族和汉人大姓。
史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选自《辽史》卷47《百官志》三)
三、西夏
1、西夏的建立
党项人元昊(其父李继迁)于1038年建立,建都兴州城。
2、制度:
仿宋官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避开使和御史台,地方设州郡和蕃落两套机构。军事方面既保留部落兵制,又加强对其控制。这套官名在西夏另有“蕃号”官称。中后期开设科举。
四、金
1、金朝的建立
女真(即黑水●鞨)人完颜阿骨打抗辽,于1115年建立,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县南),称上京。1125年,灭辽。
2、金朝的制度
A:初期制度:中央为勃极烈辅政体制(中央辅政会议成员);地方为猛安谋克制。
B:熙宗改制:学习北宋,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又改定官制,史称“天眷新制”。
C:海陵王改制:1153年,海陵王迁都于燕京,称为中都大兴府。标志统治重心的转移。废罢中书、门下二省,仅保留尚书省为最高机构。其他官制也进一步规范化。将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华北、陕西、陇右之地,名之为“屯田军”(翦著第414——415页)。
通检推排:金世宗时,以“均赋税”为名,勘查民产。执行官吏“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为功”,每次通检推排之后,赋税都大幅增长。
第二节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一、宋朝的社会结构和赋税徭役(无)
1、社会结构
A:闰年图:宋太祖即位初,下令各州县重新编造版籍,以后各州每逢闰年统计一次,向户部呈报,作为摊派赋役的依据。
B:主户:占有土地向政府缴纳两税的人户。分五等,比例最大者为第五等。
C:客户:指农村佃客,向主户交租有“定额”、“分成”两种,比较普遍的是后者。
D:坊郭户:城镇民户的称呼,按财产分为十等,以定差科。
2、赋税徭役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A:两税:支移和折变。
B:丁口之赋、杂变之赋(沿纳):前者以丁身为对象;后者以牛皮、盐为对象,又称沿纳。
C:差役:最低等者免役,其他按资产分轻重。
D:影响:诡名寄产:把土地假称献纳给僧寺、道观;诡名子户:把自家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
二、北宋前、中期的农民起义(无)
1、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
博买务(翦著第388页)。“均贫富”。大蜀政权发行了农民政权最早的货币——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
2、北宋中叶的社会矛盾及起义
A:矛盾:土地集中。冗兵冗官。岁币。
B:起义
三、庆历新政(宋仁宗年号)
1、主持人:范仲淹。
2、内容:十个方面(朱著39页)。
四、王安石变法(神宗熙宁年间,1069年)
1、出发点
以富国强兵、扭转积贫积弱趋势为目的,富国强兵则以理财为先务,理财则首重开源,其次节流。
2、内容(张著第198—200页)
A:富国类——农业:第一,青苗法。第二,募役法。第三,农田水利法。第四,方田均税法。
B:富国类——商业:第一,均输法。第二,市易法。设“市易务”。第三,免行法:免去东京各行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交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此法杜绝了官吏从中勒索渔利之弊,朝廷收入亦有增加。
C:强兵类:第一,保甲法。第二,将兵法。
D:培养人才类:第一,改革科举。第二,整顿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经新义》:对《诗》、《书》、《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注释。
3、效果及评价(张著第200——202页)
五、元丰改制(张著第200页)(无)
宋神宗独自为之。
六、元佑(哲宗年号)更化与北宋晚期党争(无)
1、元祐更化
宋哲学元祐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在太皇太后高氏主持下,全部废除新法。
2、哲宗绍述
高太后死,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曾布为相,恢复新法,贬元祐臣僚,称哲宗绍述。
3、党争的形成
A:旧派内部之争:蜀洛朔党争
B:新旧之争:绍圣初年,哲宗亲政,重用新派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诸人报复旧派,形成斗争。后新派亦发生内讧。
4、宋徽宗的腐朽及农民起兵
A:腐朽:设造作局、应奉局、西城括田所。修道观。卖官。
B:农民起义:1120年;方腊;摩尼教。宋江在山东。
第三节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1、与辽的和战
A:双方早期的战争:宋方:封桩库。979年,攻幽州,高梁河大败。986年,三路进攻,失败,称为“永熙北征”。辽方:1004年南侵,冠准主张抗击。
B:澶渊之盟:1004年。
C:后期宋攻辽。在此之前,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大臣富弼拒绝了辽割地要求,每年增加一定银、绢作为补偿;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又挫败了辽人占地的企图。12世纪禄,宋与金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攻辽。
2、与西夏的和战
庆历四年(1044)四年,宋夏和议。
二、宋与金朝的对峙
1、金灭北宋
A:海上之盟:1120年,宋欲借助金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相约夹攻辽。
B:靖康之难:1125年金灭金后,攻宋,包围开封。靖康元年(1126年)8月,再度南下,攻破开封,次年北宋灭亡。
2、南宋的建立
1127年,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南京(河南商丘),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宗泽为开封留守。
3、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A:朝廷的妥协:主和派汪伯彦、黄潜善当权,排挤主战派。并将京师从应天迁往扬州。金将兀术追击,宋高宗等沿海一路逃至定海。金军北返,定都杭州。
B:南宋军民对金的抵抗:韩世忠在建康东北的黄天荡阻截金军。西线吴玠、吴璘兄弟在陕西击败金军。金立刘豫为齐帝,统治河南、陕西地区。王彦“八字军”
C:绍兴和议:绍兴11年(1141年)。
4、南北对峙形成后的宋金关系
A:海陵王南侵:绍兴31年(1161年),失败。宋收复两淮。
B:隆兴北伐的失败及“隆兴和议”:宋孝宗隆兴元年,起用张浚主持军务,北伐,失败。二年,宋金签订和议。
C: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宁宗时,1206年,韩侂(音托)胄。
三、宋与其他边疆各族的关系
壮族人侬智高反宋:11世纪40年代。
四、南宋的政治(无)
1、钟相、杨幺起义
湖湘。“等贵贱,均贫富”。岳飞。
2、南宋内政
A:秦桧:削兵;议和。开南宋权相专政之渐。
B:韩侂胄:庆元党禁(张著第223页)。
C:史弥远:历相26年,最长。端平更化:史弥远死宋理宗亲政,从端平元年(1234)年起,陆续召回被史弥远罢职的一些理学名臣,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并罢黜史党羽,史称端平更化。
D:贾似道:公田法(翦著第422页)。
第四节 宋代经济的繁荣
一、租佃关系的发展(张著第269—271页;朱著第48——49页)
第一,唐前期自耕农比例较大,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曲佃客制。同时相对自由的契约租佃关系逐渐增多(吐鲁番文书)。第二,唐中期,均田制瓦解,大土地所有制也采取租佃制经营方式。第三,宋朝时,国家承认土地转移让渡,租佃制更发达。法律上规定客户、主户,租佃必须办手续。对主客的关系规定详细。第四,元朝租佃制北方不如南方发达,南方继续发展,租佃制居支配地位。
二、农业
1、水利的兴修
熙宁变法。熙宁年间,修水利10793处;治理黄、汴、漳等河;江浙区域的捍海堰与捍海石塘;福建路的木兰陂。
2、垦田
两浙圩田;河东、湖、闽山田(梯田);沿海涂田、海田;江河海滨沙田。1021年可达7亿余亩。
3、生产工具
复杂多样。龙骨翻车;踏犁;秧马;
4、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多样化
占城稻。西瓜。茶树: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12世纪初,福建路的木棉;13世纪,江南开始裁种,很快普及。甘蔗:明(宁波)、福、广、汉(广汉)、遂(四川遂宁)等州种植,称“糖霜户”。
5、农耕技术
宋太宗命令北方推广水稻,把战、占城稻引种到江淮,长江以南丘陵地区推广种植北方作物。江南稻麦种植普及,闽、广有双季稻。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北宋北方以煤铁开采为主,南方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还开采石油。
2、纺织业
丝织业最发达。四川和两浙水平最高,北宋时婺州(浙江金华)发展成新的丝织业中心;南宋在苏州、杭州主、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机户与生产者。棉织业开始出现。
3、制瓷业
北宋五窑:定(河北曲阳)、汝(河南汝州)、官(开封)、钧(河南禹州)、哥(浙江龙泉)。景德镇。青、白瓷。外贸商品。
4、造纸业
量:普遍。原料:广泛。“印花笺”;采用两色套印。四大刻版印刷中心。
5、造船业
南宋泉州南门设有巨大造船厂,制远航海船;《江帆山市图》。
6、工匠身份的变化(朱著53页)
四、商业
1、集市(草市、墟市、坊场)
2、城市经济
夜市。完全突破坊、市;打破黑、白。
3、对外贸易
北宋在主要口岸设市舶司;对外商货船按全部货物比例进行抽解,又称“抽分”,因时期不同比例也有很大变化。南宋:日本“道元缎子”、“大灯金●(音兰)”是南宋丝织品。最西在非州中部的东海岸。
4、纸币的出现和大量发行
北宋:宋真宗初年,四川,交子。交子务。南宋设行在会子务,正式发行会子,通行东南各路。川引、淮交、湖会、东南会子系在特定地区行用的纸币。钞引。
5、行会
称“行”。店主、工匠和学徒。
第五节 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一、蒙古建国(无)
1、蒙古的崛起
前身“蒙兀室韦”。1204年,铁木真统一草原;1206年,在斡难河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国建立。
2、完善国家制度
A:千户、百户封授制度:贵族功臣世袭统领,军事组织与行政单位的合一。意义。
B:怯薛护卫军制度。
C:创建蒙古文字:《元朝秘史》。
D: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大札撒》与札鲁忽赤。
E:分封子弟:西道诸王(张著第244页)。
二、蒙古的对外征服战争(无)
1、向南方的扩张
A:与金作战。对归降的军阀、官僚授予官职,许其世袭,称“世侯”(张著第236页)。1232年,钧州之战消灭金军主力;1234年,金亡。
B:攻打南宋:南宋曾主动攻击,但惨败,史称“端平入洛”(张著第221页)。蒙古攻宋在长江中游襄阳受阻;上游则攻入成都。宋将军政治所迁至重庆,以余玠为安抚制置使,负责四川防务。1258年,大汗蒙哥被射死在合州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合州长官先为后王坚、张珏。1273年,襄阳失陷;1276年,占临安;1279年,陆秀夫与宋帝在崖山投海,宋亡。文天祥。
2、向西方的拓展
A:第一次西进:1218—1223年,成吉思汗亲自出征,灭西辽、花剌子模,势力扩充到中亚细亚。回撤后,于1227年灭西夏。
B:第二次西进:1235—1241年,窝阔台在位时,攻占了斡罗思,并直逼今波兰、匈牙利。
C:第三次西进:1253—1258年,蒙哥在位,战败黑衣大食,克巴格达、大马士革城,势力扩展到西南亚。。
3、对外征服的影响(张著第239页)
三、元朝的建立
1、忽必烈上台与蒙古国的分裂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1264年,与其争位的同母弟阿里不哥投降。
2、四大汗国的独立
钦察汗国(俄罗斯);伊利汗国(西亚);察合台汗国(中亚);窝阔台汗国(新疆)
3、蒙古国转变元朝的标志(汉法的推行;张著第245页)
A:建立年号、国号:中统、至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大哉乾元”)。
B:建立汉式官僚机构:
C:定都汉地:大都;原藩开平为陪都,加号“上都”。
D:发展农业,尊崇儒学。
四、大一统的重建(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中央机构
A: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左三部吏、户、礼,右三部兵、刑、工。
B: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院使。只有四怯薛由皇帝或亲信大臣节制,不归枢密院管辖。
C:御史台:掌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
D:宣政院:主全国释教及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系元代新创。
2、行省的设立(史料:张著第246页)
共10个行省。首都附近由中书省直辖,称“腹里”。
3、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A:漠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为岭北行省;
B:东北:民族复杂,设辽阳行省。
C:吐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下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官员由宣政院或帝师(忽必烈尊奉喇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帝师)推荐。
D:设澎湖巡检司。
E:西北:
4、军事
A:宿卫系统:由怯薛军和侍卫军组成。
B:镇戍系统:以种族差异和征发地的不同,分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探马赤军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汉人在内的一支先锋部队。
5、法律
A:札撒: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
B:《至元新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是第一部法典。
C:《元典章》:元英宗时编成,共分60卷,10类373目。
D:《至正条格》: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
6、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7、平定叛乱
A:李璮之叛
B:海都、乃颜之叛
史料: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弥、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选自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4《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伯撒里公惠政碑》)
(新增)
五、忽必烈的治国方针及元朝中后期的政治(无)
1、忽必烈的治国方针(张著第248—249页)
2、元朝中后期的政治
天历之变。
3、农民起义(红巾军)(08删)
A:汉族农民的境遇:“五户丝”(对分土封而言)(翦著第450页)。锄社。土地兼并。“税粮”与“科差”。
B:起义概况:1351年起义,刘福通、韩林儿建宋;徐寿辉建天完;张士诚建大周;陈友谅建汉,明玉珍建大夏。
第六节 元代行省制度
第七节 元朝的民族政策
一、四等人制度(史料)
1、概念: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四等人的地位和待遇
A、政治方面
B、军事方面
C、地方监察方面
D、法律地位
E、军事防制方面
F、其他方面
3、四等人制的精神和实质
A:区分蒙古、色目人和汉族人两大集团。
B:在汉族人中制造分裂。
C:对少数投附较早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视为“国人”。
D:南人中的地主可武断乡曲,蒙古人中的下层百姓破产流亡。
史料:
时有制:“蒙古、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者不得复。”西域流户数人因恃以为暴,所过掠财畜,辱妇女,民束手不敢拒,相惊若寇。(选自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5《元胡松墓志铭》)
二、新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
1、蒙古族
统治者大力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在待遇上将原漠北蒙古列入第一等。元中后期,漠北诸部族已习惯于将“蒙古”作为其总称。
2、回族的形成
3、诸族与汉族的融合
周边民族涌入内地,出现民族杂居现象。契丹、女真以及新入居的蒙古人、回回人以外的色目人,在元亡后融入汉族。迁居边疆的汉族则与当地民族融合。
元代的经济,以后注意
第八节 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科技
1、火药、火器的出现与发展
9、10世纪之交被使用。南宋与金作战,使用“霹雳炮”,金用“铁火炮”、“震天雷”。管形火器(划时代的进步);突火枪与子窠。伊斯兰教各国人学制火药、火器。
2、刻版印剧的盛行与活字版的发明
3、指南针
沈括《梦溪笔谈》。
4、天文学
北宋人苏颂、韩公廉所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编有《新仪象法要》。郭守敬与《授时历》(元)
5、医学
针灸与铜人。熟药自北宋开始大量制作和应用,一大进步。
6、农学
王桢与《农书》(元)。元政府编有《农桑辑要》。
7、数学
秦九韶与《数学九章》。
8、地理学
元朱思本《舆地图》
二、思想
1、北宋时期宋学的形成及发展
宋朝是新儒学(韩、李对旧儒学的改造)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亦名“宋学”。神宗时进入昌盛期。北宋早期主要有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其后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主要代表。
A:周敦赜:宇宙本源为太极,太极动静生阴阳,阴阳立天地。思想上具有理学的雏形,宣传儒家的道统论,使用“理”这个概念。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主静”即“无欲”。
B:二程:周敦颐的学生,因是洛阳人,其学被称为“洛学”。哲学体系核心是“理”,“理”先于气而存在,它不仅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灭私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C:张载:陕西人,故称其学为“关学”。强调气为万物本源,认为气、太虚即宇宙以及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他为理学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分别是善恶的来源,只有加以修养,才能变化气质,从而提出“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
2、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
A:朱熹理学(宋学在南宋的发展):师承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编定《四书章句集注》、《小学》。
B:陆九渊(心学):“鹅湖之会”。
C:陈亮、叶适(事功学派)。
三、宗教
1、佛教
宋有“五家七宗”之说;“语录”。
2、道教
《道藏》。徽宗亲注《道德经》。宋道教可分为内丹/金丹、符箓两派,后者以正一教为主。金统治下的北方新派有:全真教,王喆(弟子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大道教,刘德仁;太一教,萧抱真。
3、犹太教
因不食牛羊腿筋而挑除之,故又称“挑筋教”。两宋时,大批犹太人来华经商,其中以开封最多,仍保持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并在开封寺。
四、文化
1、史学
A:通史与当代史:《资治通鉴》、《通志》(20略)、《通鉴纪事本末》(袁枢,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注》、《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
B:金石学:《集古录》、《金石录》、《隶释》和《隶续》、《考古图》、《宣和博古图》。
C:地方史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D: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2、绘画
南唐董源。北宋山水花鸟画发展;宋徽宗。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晏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文学
欧阳修与古文运动。唐代的俗讲和变文到宋代演变为“说话人”的话本,包括“小说”与“平话”。
杂剧系对宋词及民间讲唱文学的结合,也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关系密切。关汉卿被称为“杂剧班头”、“犁园领袖”;另有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五、建筑
李诫与《营造法式》;开封铁塔。
第九节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宋对外交流
1、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又在一些沿海城市设市舶司或司舶务。周去非《岭外代答》。
2、与高丽的交往
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高丽的徐兢撰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3、与日本的交往
4、与南亚各国的交流
赵汝适《诸蕃志》对来中国贸易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相当详细的记载。
二、元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忽必烈曾发动对日本、安南(越南北部)的战争,除此而外,和平是元朝中外关系的主流
1、与欧洲的交往
马可·波罗与《行记》;中国旅行家列班·扫马(西文名字)于1287年到欧洲(法国),为中国历史上的首次。1336年,顺帝派出16人的使团出使罗马教廷,到阿维尼翁;教士马黎诺里受命回访。后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于西亚,贴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中欧交通阻断,交往中止。东欧的钦察、西亚的伊利儿汗国与元朝关系密切,沟通性强。
2、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
周达观《真腊(柬埔寨)风土记》。
3、与非洲各国的交往
成宗时期,遣使赴索马里、摩洛哥等地采办珍兽;汪大渊《岛夷志略》。摩洛哥伊本·拔图塔于顺帝时到中国,后由泉州返回,著有《伊本·拔图塔游记》。
三、练习题
(1)名词
1、殿前都点检;2、陈桥兵变;3、三司使(计相);4、三衙;5、二府;6、监司;7、通判;8、北面官与南面官;9、头下军州(斡鲁朵);10、捺钵制;11、勃极烈制;12、猛安谋克;13、屯田军;14、主、客户与五等户;15、支移折变;16、丁口之赋与杂变之赋;17、诡名寄产与诡名子户;18、市易务;19、三舍法;20、《三经新义》;21、元丰改制;22、元佑更化;23、蜀洛朔党争;24、造作局与应奉局;25、西城括田所;26、永熙北征;27、澶渊之盟;28海上之盟;29、八字军;30、绍兴和议;31、隆兴和议;32、开禧北伐;33、嘉定和议;34、庆元党禁与端平更化;35、公田法;36、抽分;37、交子务与行在会子务;38、端平入洛;39、腹里;40、驿站和急递铺;41、五户丝;42、郭守敬;43、《农书》;44、鹅湖之会;45、事功学派;46、《营造法式》;47、《文献通考》、48、《金石录》;49、《通志》;50、古文运动;51、更戍法;52、通检推排;53、闰年图;54、庆历新政;55、哲宗绍述;56、靖康之难;57、《大札撒》与札鲁忽赤;58、宣政院;59、澎湖巡检司;60、探马赤军;61、《元典章》与《至正条格》;62、《梦溪笔谈》;63、《资治通鉴》;64、《续资治通鉴长编》;65、《太平御览》;66、市舶司。
(2)问答
1、北宋建立之初,在制度建设上有何措施?影响如何?(可分几个小题)
2、试述辽朝的胡汉分治制度。
3、评价王安石变法。
4、宋代经济较之此前有何发展变化?
5、成吉思汗是怎样完善蒙古国制度的?
6、简述蒙古帝国对外征服战争,并对其进行评价。
7、忽必烈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元朝在巩固大一统局面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和意义如何?
9、简评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0、元朝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11、如何认识元朝时代的民族歧视政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12、唐宋时期南方是怎样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
13、简要评述唐宋时期租佃制的发展概况。
(张著第265—273页)
更多资料,点击原文